抽动症诊断抽动症误区:抽动症需要心理调整
经常有家长问,抽动症的心理调整,具体怎么调整呢?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小误区。
心理调整有心理干预之意,其实是不准确的,恰恰相反,调理孩子抽动症基本不需要心理干预,而是在避免过多的不合理干预孩子的前提下,让孩子自愈。
现在很多孩子的抽动是环境干预过多造成。
我们常说抽动是体质和心理两方面原因。体质问题是先天体质弱加上后天输液、滥用抗生素、滥用药物惹祸;心理方面是先天比较敏感加上包办、控制、限制、干涉造成。
我们对孩子体质和心理两方面不正常的干预,对孩子抽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造成了孩子的抽动。
孩子是初生力量,初生力量的生命力是最旺盛的,有着惊人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。所以只要我们家长做好健康教养,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环境和土壤,孩子很快会好起来。
健康教养,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,主要难在家长的自我调整,因为由于家长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童年经历,不健康的教养习惯已经内化为类似本能,不健康的亲子沟通方式已经转化为类似母语。和本能和母语抗衡和斗争过程是个艰辛痛苦的蜕变过程。
但是做到了,家长和孩子会达到双方舒适,孩子抽动是由于家长首先造成了孩子的不舒适,所以抽动症康复期间家长是极度不舒适的,孩子要把之前的不舒适还给家长,家长如果能够做好接纳和理解,慢慢的会过渡到双方都舒适的区域,孩子也就顺理成章的康复了。
那么什么是健康教养?
概括的说是,四要:接纳、尊重、包容、理解;四不要:干扰控制包办限制;不求不应、有求再应;身教不说教、引导不主导。
通过不包办、不限制、不控制、不干扰,避免对孩子的不合理干预;通过给他充分的爱,正确的爱,也就是接纳、包容、理解、尊重,给孩子自愈提供土壤和营养。
孩子朝气蓬勃,新生力量的生命力最旺盛。我们避免不合理的、过多地干预,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,孩子不管是体质还是心理,自我修复能力都很惊人。